“非遗”与“研学”撞个满怀,一起来看看娄底“玩”出了什么新花样
时间:2024-05-25 文章来源: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佚名
画脸谱、舞秆龙、听山歌、看花鼓戏、学梅山武术、玩杖头木偶戏……5月22日,“非遗润童心 文脉共传承”娄底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之非遗进研学营地走进爱乐行营地,“非遗+研学”“非遗+集市”等多元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学生们尽情学习、体验各类非遗绝活儿,玩得不亦乐乎。
近年来,娄底市充分挖掘本地特色非遗文化,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开辟出新路径,把非遗融入教学等方面,不断推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非遗+研学”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活动,拓展文旅体验新空间,让非遗在研学旅游中得到活态传承,极大地丰富研学游、民俗游等旅游业态,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这是我第二次来体验了,很好玩。”正在学习湘中剪纸的学生李子木说,“研学可以走出校门学习一些知识,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我觉得很有意义。”湘中剪纸是流传于湖南中部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春节、结婚时用来增添喜庆气氛,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
活字印刷术的课堂上,学生们运用手中的工具,通过检字、排字、刷墨、铺纸、滚印等一系列工序,制作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活字印刷作品。“那些经年久远的字块散发出的浓浓墨香,会以最鲜活、最生动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活字印刷的神奇之处。”教活字印刷术的贺老师说,“它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关注。”
“砰砰砰”,在植物拓染室,学生们的敲击声此起彼伏。他们兴致勃勃地找到自己喜欢的叶子,通过敲击,将叶子的颜色永远留在画布上。“敲击的过程是非常解压的,平时内向、不善于表达情绪和感受的孩子们在游戏中释放了压力,收获了生命的色彩。”教植物拓染的吴老师如是说。
营地的草坪里,富田桥秆龙灯在学生们的手里舞得活灵活现;旁边的长廊里,传统手工石磨艾条在学生们的操作下逐渐成型;不远处的舞台上,学生们跟着花鼓戏演员学习“兰花指”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舞台后的半山腰上,非遗集市游人如织,新化红茶、梅山棕编、永丰辣酱、溪砚、烙画、奇石等非遗产品数不胜数……
“花鼓戏是我们本土的民俗文化。这是我们第三次来这里跟孩子交流学习用扇子、服饰搭配和脸谱化妆了,每次都让我非常感动。孩子天生对美好的东西有向往愿意靠近,他们认真学习模仿‘兰花指’的样子很可爱,有了孩子们的学习参与,我们的非遗传承变得更加具象化。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让孩子们爱上这一文化,并传承下去。”娄底市地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的孙曼君介绍,娄底市地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自1984年成立以来,一直以多产、质优和独具特色的湘中风格闻名省内外,成为一张宣传推介娄底的文化名片。
“四年来,我们营地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他们的到来让非遗更有活力。”爱乐行营地负责人陈莉说,“人生不仅要领略山河壮美,还要领悟文化之美,非遗理应以全新的方式被看见。我们希望每一个踏入营地的朋友都能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年轻人是文化的未来,让年轻一代多接触和体验多样的文化,对于文化传承很有帮助。因为只有真正了解,才能深深爱上。”
活态传承是最好的保护。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活态的组成部分,成为群众最关注、最喜爱的精神文化元素。非遗和研学结合,文化和旅游结合,彰显出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和传统价值,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优质资源和中坚力量,推动旅游产业繁荣发展,也让文化传承在发展中生生不息。
原文链接:http://whhlyt.hunan.gov.cn/whhlyt/news/sxxw/202405/t20240524_333106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下一篇:“味”湘潭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