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旅行社时评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旅行社资讯

洋浦沙塘村:每逢佳节调歌声

时间:2025-10-13 文章来源: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 作者:佚名

  

  

  “岭上沙塘历史性,记且心里记呀么记清清……”10月10日,儋州调声市级传承人、洋浦新英湾区办事处太平社区沙塘村村民陈龙健向记者展示了一首调声,这是他的作品。沙塘村浓厚的调声氛围滋养着陈龙健,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我从小就喜欢调声,是听着调声长大的。”陈龙健说,小时候,村里一位名叫陈凤毛的老人时常坐在家门口唱调声,他边听边学,逐渐对调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儋州市文化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儋州调声产生于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市北岸一带,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北宋苏东坡谪居儋州时就常听到百姓演唱调声、山歌,还写下了“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的诗句。2006年,儋州调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陈龙健说,位于儋州北岸的沙塘村演唱调声的历史悠久,调声已成为村民生活中不可割舍的文化项目。在他的记忆里,每年春节,父辈们从大年初一“调”到初四,欢快的旋律让节日氛围更加热烈。“现在也是一样,不论是节日,还是入祠、嫁娶、立门,但凡是重要日子,村里人一定会用调声来庆祝。”

  “以前调声的规模比较小,一般都是一个村的20多名男青年和另一个村的20多名女青年一起唱。”陈龙健说,民间调声有不成文的规矩,一般同村男女不对唱,沙塘村的男女常约其他村的年轻人到山坡上唱调声,内容以爱情为主,一唱一和,眉目传情。“我爱人也是‘调’来的。”陈龙健笑着说,除了能寻觅佳缘,儋州调声还能“润滑”村庄或村民之间的关系。“以前村庄间有矛盾,两边一起唱调声后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作用很明显。”陈龙健介绍。

  十几岁时,陈龙健加入沙塘村的男子调声队,“出去和其他村的青年调声,需要准备至少5首曲目,当时我们没有那么多曲目唱,就想到自己写”。20岁那年,陈龙健开始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本村情况创作调声曲目,“队员们都觉得我写的词朗朗上口,好多曲目成了我们村的‘主打歌’。”2010年,他加入儋州那大三宝歌剧团,师从国家级儋州调声传承人唐宝山学习调声创作,至今已创作五六百首调声曲目。

  除了创作曲目,陈龙健还编排队形、动作,推广花样调声。“第一个大型民间调声开场花样,就是洋浦沙塘中公男子调声队完成的(中公村毗邻沙塘村,两村历代关系亲近,常一起表演调声)。”陈龙健展示手机里留存的影像资料:上百名男青年统一身着蓝衣黑裤,并肩整齐站立,随着调声旋律变换队形。与传统调声只勾手摇晃有所不同,这场表演加入了不少新动作,观赏性更强。日前,陈龙健以“牛郎织女”为主题编排了一场调声节目,在贺国庆、迎中秋的调声晚会上展演,沙塘村的年轻男女加入展演队伍,与同姓氏的青年携手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在儋州,像陈龙健这样热爱调声的人数不胜数,如沙塘村这般调声文化氛围浓厚的村落比比皆是。“我们村基本上人人都能唱,所以调声队没有固定的队员人数,需要表演的时候谁有空就上。”儋州市中和镇水井村村民曾益花说。被称为“儋州歌王”的清代举人张绩就是水井村人,他创作的许多歌曲,至今仍在传唱。

  “我们村调声的特点就是人数多,动作整齐划一,一字排开很有气势。”曾益花说,近些年,儋州调声的表演曲目和表演形式有所创新。“形式方面,我们不拘泥于站成一排唱,有时会摆一些特别的造型,比如排成‘水井’二字;曲目方面,新歌越来越多,除了爱情主题,还有很多赞美好生活的调声。”

  原标题:

  洋浦沙塘村

  每逢佳节调歌声

  记者:吴心怡

  

  (编辑: 孙洁)

  


原文链接:http://lwt.hainan.gov.cn/ywdt/sxkx/202510/t20251013_394399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