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红色交响:论西藏“三颂”艺术党课的创新实践与精神感召
时间:2025-09-17 文章来源: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 作者:佚名
六月的拉萨已是烈日炎炎,纵然骄阳似火也无法阻挡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交响乐团演奏家们的热情和激动。“看着交响乐团的演出、听着主持人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观众们对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小提琴演奏家罗雪莱如是说。恰逢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交汇点,一场融合艺术感染力与思想深度的党课实践正在雪域高原拉开帷幕。
这场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承办、西藏广播电视台协办的“颂党恩、颂核心、颂人民”艺术党课,以“歌声中的党史”为主题,通过民乐、管弦乐、朗诵、情景再现等多元艺术形式,将百年党史叙事与西藏发展变迁融合,并呈现为一部可听可感的精神史诗。这种“以艺术讲党课,以音乐传信念”的创新实践,不仅突破了传统党课的理论灌输模式,更是在文化传承与时代使命的交织中,为新时代党性教育提供了生动范例。
一、历史叙事的艺术建构
艺术党课的核心价值在于以艺术语言建构历史记忆,使抽象的党史叙事转化为具象的情感共鸣。从《国际歌》的激昂旋律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集体合唱,从《保卫黄河》的磅礴气势到《天路》的深情颂赞,每一首歌曲都是历史进程的音乐注脚。“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这首《保卫黄河》的合唱声中,观众仿佛置身于1937年的华北战场,感受着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悲壮与坚韧。这种艺术化的历史建构,使党史不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而是通过旋律、歌词、表演等多重维度,在观众心中构建起立体的历史图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西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变化的艺术呈现,《共产党来了苦变甜》《美丽的西藏,可爱的家乡》等歌曲,将西藏民主改革、青藏铁路通车等重大历史事件转化为音乐史诗。当《天路》的旋律响起,观众不仅听到了铁路建设者的奋斗故事,更感受到了西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的沧桑巨变。这种将国家叙事与地方叙事有机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既体现了历史的整体性,又彰显了西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独特发展轨迹。
二、教育范式的创新突破
艺术党课的成功,源于对传统党课教育范式的大胆革新。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形式创新:从单向灌输到多维互动。传统党课往往以“一人讲、众人听”为主,而艺术党课通过“课堂教学+舞台艺术”的复合形式,构建了沉浸式学习场景。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荣诞生”章节,主讲人通过讲述《国际歌》如何深刻影响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其旋律和歌词所蕴含的精神如何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来引导并号召全场起立齐唱这首经典歌曲,使观众在参与中深刻感受到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心怀共产主义理想,前赴后继,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种互动性不仅打破了传统党课的沉闷感,更通过身体记忆强化了学习效果。
第二,内容创新:从理论宣讲到审美共鸣。艺术党课巧妙地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融入艺术体验。例如,在讲解“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主讲人指出其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在联系,使观众在音乐欣赏中领悟作风建设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这种将政治理论转化为音乐语言的创作手法,使书面的政策要求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形象,有效提升了艺术党课的感染力。
第三,传播创新:从固定场域到全域覆盖。艺术党课采用“五进”(进机关、进部队、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与“驻场”相结合的传播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传播网络。截至目前,全区已开展艺术党课100余场次,线上线下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这种创新传播极大拓展了覆盖面,真正实现了文化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文化传承的时代担当
艺术党课的深层价值,在于其对红色文化传承与地方文化发展的双重担当。一方面,通过《国际歌》《保卫黄河》等经典作品的演绎,艺术党课延续了革命文艺的精神血脉,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章节,《领航》的深情演唱,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又表达了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定拥护。另一方面,艺术党课充分挖掘西藏本土文化资源,将《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天路》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品纳入课程体系,使西藏各族人民群众在艺术欣赏中增强文化自信。这种“红色基因+民族特色”的创作模式,为以文化建设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日喀则市的演出中,艺术党课将《绒花》《红梅赞》等经典曲目与西藏传统音乐元素相结合,既保留了革命文艺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种创造性转化,使红色文化在西藏语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艺术载体。
四、精神谱系的当代重构
艺术党课的终极目标,在于重构新时代的精神谱系。通过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艺术呈现,艺术党课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每一种精神都在音乐与讲述中得到生动诠释。例如,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的伟大变革”章节,正如前文所述融入西藏特色的经典作品(如《天路》),其艺术感染力不仅在于生动诠释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更在于传承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老西藏精神”,成为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键载体。
这种精神谱系的重构,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价值。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艺术党课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激励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以“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为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正如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学员在观看演出后所感慨的:“这不仅是一堂艺术党课,更是一次精神洗礼,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与党同心、跟党奋斗的信念。”
结语
“三颂”艺术党课的成功实践,其价值不仅在于创新了党课形式,更在于通过艺术与政治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历史叙事、文化传承与时代使命的有机统一。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这种“以艺术之美传递信仰之力”的探索,必将在雪域高原持续奏响更加璀璨的乐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原文链接:http://lyfzt.xizang.gov.cn/djdt_69/zfxfjs/202507/t20250703_48748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