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旅行社时评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从多元探索到跨界融合 “非遗+”赋能成都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时间:2025-09-17 文章来源: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佚名

  锦官风物集的手作摊位前围满年轻游客,国潮舞台的竹琴声与评书喝彩声交织,浮光绣色的染织艺术空间光影流转……8月15日晚,“2025成都非遗生活季”首场活动拉开帷幕,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带来无限惊喜。

  “每场活动平均吸引万人参与,成功构建以非遗为内容、以集市为形式的文旅消费新场景。”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活动策划人说,这样的活动今年将举办12场,推动非遗与文创、旅游深度融合,培育国潮品牌IP和非遗目的地,赋能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非遗+文旅场景 成为亮眼文化现象

  从8月15日启幕,到8月29日七夕节的浪漫“上新”,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2025成都非遗生活季好玩、好吃、好逛,让非遗以鲜活的姿态渗透融入文旅场景,成为亮眼的文化现象。

  新繁棕编传承人陈金蓉的昆虫摆件灵动逼真,道明竹编传承人刘罗琳的茶器融合北欧极简线条,蜀绣传承人刘俊芳的旗袍胸针成为年轻人“新中式穿搭”的点睛之笔。

  “学门手艺”制物公学前一直排着长队,野柞蚕丝制作的莲蓬香囊是“爆款”体验项目。“00后”李茜远远的就被艾草、金丝楠木碎屑填充的内芯散发出的清香吸引,尝试制作后她感慨道,“缝制一片莲瓣要20分钟,自己动手试过才懂得手艺的珍贵。”

  “本次生活季定向邀请的摊主主要为区县级非遗项目的中青年传承人,为大家带来了许多耳目一新、别具一格的非遗产品,这些摊主中大部分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实现了市场转化。”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活动策划人告诉记者,接下来,成都市非遗保护中心将在主题策划、集市摊主群建设、市场化运营、生活方式推广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探索,在每场活动中实现丰富非遗产品供给,营造非遗消费场景,让非遗之美浸润日常。

  非遗+产业集群 西南最大短剧基地落子

  8月30日至31日,连续两天的汽水音乐潮音派对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活力开唱,不同风格的音乐陪伴两万多名乐迷,与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活方式深度对话。

  作为成都重要的文化地标,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在成都传媒集团运营下正焕发新生——今年,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不仅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搭建了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也让世界看到非遗的独特魅力和创新活力;草莓音乐节、仙人掌音乐节等大型音乐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打造了视听盛宴,更通过场景化消费、跨界联动等丰富文娱模式,生动诠释“一场音乐节激活一座城”的文旅融合新范式;接下来的9月13日至14日,新浪微博发起的“微博奇遇记”也将在此举行,两天汇集35组嘉宾,他们的到来,将为园区增添更多星光与期待。

  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逐渐成为文艺潮流聚集地,除了因为有足够广阔的空间,也得益于这里“眼前所见,处处皆场景”。据四川剧能拍影业、繁星大片场总经理尹彬洁介绍,当下,中国短剧市场爆发式增长,西南地区也迎来了专业短剧拍摄基地的新力量。作为园区“非遗+”融合发展的重磅项目,繁星大片场最终将建设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影视、文旅、商业综合产业集群。

  与尹彬洁有同样看法的还有电视剧《遗忘的时光》出品人、湖南予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傅为,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除了是该剧的开机地,也是重要取景地,他说,“园区的文化底蕴与成都数字文创的蓬勃发展,是剧组选址的关键。”

  “非遗+”,聆听历史回声、展望未来前景。目前,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已与新加坡绿柳创意私人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计划共同打造顶流明星户外演唱会、国际美食街、XR 虚拟世界体验等重磅引流项目。接下来,园区非遗IP影响力和产业吸附力将进一步提升,塑造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成都文创新地标、城市文旅新名片和潮流消费新高地。

  (记者 王静宇)


原文链接:http://wlt.sc.gov.cn/scwlt/hydt/2025/9/8/49cb6a9680ee4e4e8b50f1e5e372462c.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